快轉到主要內容
  1. 文章列表/

奧斯卡致謝演詞揭秘

·
十日痰
目錄

第 97 屆奧斯卡頒獎獎將於 3 月 3 號上晝喺 ViuTVsix(96 台)直播紅地氈盛況及頒獎典禮。可惜我咁多提名暫時只係睇咗一套Wild Robot,實在冇野好講。不過前幾日睇到數據分析專家 Stephen Follows 分析將近 2000 篇奧斯卡致謝演詞,搵出啲令人驚訝又有趣嘅發現。準備好未?戴上統計學家嘅眼鏡,帶少少八卦心態,跟隨佢嘅步伐,一齊探究奧斯卡背後嘅故事吧。


第一幕:Harvey Weinstein vs God
#

講到奧斯卡致謝演詞,坊間有個傳說:Harvey Weinstein 被多謝嘅次數仲多過上帝,當然係講緊 MeToo 運動之前啦。Stephen Follows 分析咗自 1953 年第一場電視轉播奧斯卡以來,總共 1,884 篇得獎演詞。整體數據顯示,上帝被多謝嘅頻率係 4.3%,哈維只有 1.5%。睇落上帝穩坐首位,哈維似乎仲有排追。但咪著,少年,你太年輕了! 如果將範圍縮小到哈維最風光嘅 1990 同 2000 年代,數據就好玩咗。

喺 1990 年代,Harvey 被多謝嘅頻率高達 5.4%,而上帝係 6.4%,只差 1%!到 2000 年代,哈維回落至 4.5%,但上帝上升到 7%。即係話,哈維喺全盛期真係同上帝勢均力敵,甚至某些年份可能超前!佢靠強勢宣傳同無數獲獎片,硬將自己塞進得獎者嘅感謝名單。不過上帝始終係老牌,根基深厚,哈維再努力都未完全霸榜。

不過佢老人家而家仲受緊紐約州 Mohawk Correctional Facility 受緊 23 碌。跟著仲有加州果 16 碌要分期執行。相信佢餘生都應該會喺監獄渡過,今次真係上帝都救唔到你。


第二幕:真係多謝哂!
#

既然講到多謝,不如睇下奧斯卡得獎者最鍾意多謝邊個。Stephen 嘅數據顯示,最常被提到嘅對象係導演同製片人,這不意外,因為電影係團隊合作,呢啲人往往係幕後嘅核心。具體到個人,又有咩人上榜?

數據話分析指最常被多謝嘅活人(截至分析時仲在世)前幾名係:Steven Spielberg、Harvey Weinstein、George Lucas、Francis Ford Coppola ……呢個名單簡直係好萊塢權力地圖嘅縮影!Steven Spielbery 以導演同製片雙重身份,成為多謝榜冠軍,平均 10 篇演詞有 1 篇提到佢。Harvey Weinstein 排第二,地位顯而易見。

1994 年 Steven Spielbery 憑《舒特拉的名單 Schindler’s List》奪得最佳導演嘅感言:Steven Spielberg Oscars 1994。佢講到感動落淚,多謝咗好多人,真係好有心。

宗教相關嘅多謝其實唔少,尤其 2000 年代達到高峰,有 7%演詞提到上帝或相關概念。1990 年代係 6.4%,1980 年代更低。可能反映左荷里活文化嘅轉變——社會多元化,宗教話題喺公開場合多咗;又或者得獎者想用「多謝上帝」顯得謙虛啲,畢竟同上帝搶功勞唔係人人敢。

第三幕:Peter Jackson vs Sheila Nevins
#

講到超越上帝,仲有位值得一提嘅人物 —— Peter Jackson。呢位《魔戒 Lord of the Ring》導演喺 2000 年代憑 9%感謝率,正式成為該年代最常被提到嘅名字,比上帝嘅 7%仲高!回想《魔戒》橫掃奧斯卡嗰幾年,最佳影片、最佳導演,得獎者個個都要多謝呢位紐西蘭大鬍子。睇番 2004 年《魔戒三部曲:王者再臨》攞 11 項大獎嘅片段:Peter Jackson Oscars 2004。真係夠晒震撼!

另一位亮點係女性代表睇 —— Sheila Nevins。佢係 HBO 紀錄片部門嘅傳奇人物,製作過上千部紀錄片,攞咗 31 座艾美獎、42 座 Peabody Awards 同 26 座奧斯卡。佢喺演詞中出現嘅頻率,令佢成為最常被多謝嘅女性。 Stephen 曾經同佢傾電話,佢好謙虛咁話: “我好意外會上榜,但畢竟做咗咁多年。” 呢位低調嘅幕後英雄,證明喺男性主導嘅荷里活,女性一樣可以憑實力出頭。

除咗多謝對象,Stephen 發現奧斯卡演詞本身都有變化。1960 年代,平均一篇演詞只有 40 秒,講完就走,好似趕時間。到今日,時長加到 2 分鐘,足足係當年 3 倍!得獎者唔再淨係話「多謝學院,多謝家人」,而係開始講故事、喊眼淚,甚至搞笑。數據顯示,71%眼淚集中喺 1995 年後,反映好荷里活越來越懂得點樣「演」感言。

例如 Robin Williams 於 1998 年憑《暴雨驕陽 Good Will Hunting》攞最佳男配角:Robin Williams Oscars 1998。就喊到哽咽,多謝咗人生導師同家人,感動到爆燈。


第四幕:And the Oscar goes to
#

講到演詞進化,仲有段有趣小典故。傳統以來頒獎嘉賓會用 “The winner is …” 宣布得獎者。 喺 1990 年代末已經開始試用 “The Oscar goes to …” ,到 2000 年漸趨普遍。 同年英國著名演員米高堅(Michael Caine)係第 72 屆奧斯卡憑《心塵往事》,The Cider House Rules 攞咗最佳男配角獎時特別提到有關嘅轉變,並表達咗對同類別提名者嘅敬意,話大家藝術成就都好高,百花齊放,各有千秋,根本冇可能話邊個最好邊個最差,唔應該單純分勝負。佢仲逐一讚揚咗同類別嘅其他提名者,例如 Michael Clarke Duncan 嘅出色演出。睇吓佢當時點講 Michael Caine Oscars 2000)。


尾聲:數據背後嘅人性光輝
#

睇完呢 2000 篇演詞嘅分析,我哋見證咗 Harvey Weinstein 嘅輝煌同沒落,亦睇到荷里活嘅權力結構、文化變遷同人性百態。史匹柏嘅長期霸榜,Peter Jackson 嘅短暫稱王,Sheila Nevins 嘅低調傳奇,仲有重演技上嘅龍爭虎鬥到同行間嘅惺惺相惜。

星期三睇奧斯卡,記得多 D 留意啲感言。邊個被多謝?邊個被忽略?可能嗰幾分鐘,隱藏咗比電影本身更精彩嘅劇情。而我哋觀眾,有幸有 Stephen Follows 呢類數據專家,幫我哋揭開荷里活大製作既幕後真相。


後記:

如果問我邊個係奧斯卡真贏家,我會話係我哋觀眾。邊睇明星喊邊食零食,順便學吓統計學,呢啲娛樂真係難得。多謝 Stephen Follows,多謝數據,當然,仲要多謝……上帝(或者 Harvey?隨你揀啦!)。

相關文章

Elon Musk 血腥 Weekly Review
十日痰 AI
香港廢物協進會
十日痰 細說呻語
我不喜歡的語言模型 (三)
十日痰 語言模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