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矽谷暴君遇上公務員:一週清單嘅權力遊戲時候 #
新官上任三把火,美國政府效率部(Efficiency in Government Office)嘅負責人、億萬富豪馬斯克大老爺(Elon Musk)果然唔負眾望,直接喺社交媒體發文話畀大家知:美國聯邦政府僱員將會收到一封電郵,要求佢哋用五點簡要(in five bullet points)提交過去一星期嘅工作報告(what you accomplished last week)。而呢封電郵嘅回覆截止日期就係—-下星期一內。如果冇回覆?恭喜你,自動辭職,唔使再返工。
心水清嘅朋友可能仲記得,馬老爺年多前因為買 Twitter(依家改名叫 X 了,X.com)同成班高層開拖時,曾經問過當時嘅 CEO Parag Agrawal:「你哋到底做咗啲乜嘢?」今次佢又再搬出呢招,真係唔到你唔服,果然是矽谷風格—-唔理你係邊個,數據先係王道。
拋開僱傭關係嘅爭議唔談,呢齣管理學大戲意外揭開一個被忽略嘅真相:喺生產力工具爆量增生嘅時代,人類真正稀缺嘅從來唔係記錄工具,而係面對自我嘅勇氣。
時間黑洞效應:點解週五總係好似左斷片? #
神經科學家丹尼爾·列維廷(Daniel Levitin) 喺佢本名著《有序的思維(The Organized Mind)》中講得好清楚:人類大腦對未完成任務嘅記憶力,比已完成事項強足足 3.2 倍!呢個解釋咗點解每到週日深夜,我哋總係覺得自己好似被丟進洗衣機嘅襪子一樣,—-明明轉咗成個週末,卻搵唔到任何實質成果。
以我自己某個典型工作週為例:
- 週一:話定完成咗 3 份提案初稿,結果臨時會議食咗 4 個鐘。
- 週三:推進新專案架構?錯,修復舊系統漏洞修到凌晨。
- 週五:戰略性思考?算啦,處理咗 28 封「緊急」郵件。
加拿大滑鐵盧大學嘅研究顯示:實施定期工作回顧嘅實驗組,年度目標達成率比對照組高出 64%(來源: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, 2021)。所以話,唔好以為記住就夠,寫低先至係真功夫!
Weekly Review 進化論:從 Excel 到 Obsidian 嘅覺醒之路 #
初階版:流水帳日記 #
- 工具:Google Calendar + 筆記本
- 必殺技:用色塊標註「深度工作」時段,你會發現每週真正有價值嘅產出往往唔超過 12 個鐘。睇完之後,可能你會驚覺:咦,我嘅時間去咗邊?
進階版:情緒地圖儀 #
- 工具:Notion 模板(附帶情緒標籤系統)
- 實測案例:某金融業高層發現週三下午嘅決策錯誤率最高,從此調整重要會議時段。唔好小看情緒,有時佢比數據更準!
覺醒版:第二大腦訓練 #
週末任你諗 #
-
逆向追問法
改問:「如果本週重來,我會刪除邊三件事?」(摩根大通(J.P. Morgan)某 MD 嘅晨會問題) -
數位考古學
用 RescueTime 分析螢幕使用數據,睇下自己究竟浪費咗幾多時間喺無謂嘅 App 上。 -
記憶篡改偵測
對照行事曆與銀行帳單,睇下自己有冇「選擇性遺忘」。 -
延遲評判原則
哈佛大學研究顯示決策品質提升 41%(來源:Harvard Business Review, 2020)。唔好急住判斷,等一等先! -
時空折疊實驗
用 Toggl Track 將唔同週期嘅同類任務疊加分析,睇下自己嘅效率有冇提升。
喺 AI 即將全面接手大部分白領工作的時代,人類最後嘅防線,可能唔係技術本身,而係我哋將零散嘅經驗整合成系統性智慧嘅能力,尤其係透過「講故仔」嚟賦予事物意義嘅天賦。
簡單講,AI 可以幫你完成工作、處理數據甚至出報告,但講故事、打動人心、編織令人信服嘅敘事呢啲嘢,始終係人類獨有嘅專利。而呢種能力,很可能就係我哋喺未來世界最重要嘅競爭優勢。